思政学科基地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4-03-11 浏览:0
一、【时政背景】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报告还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专家认为,对于今年开始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一般还国债的区别主要是偿期限和用途差异,超长期特别国债到期期限特别长,有点类似于永续债,用途方面主要服务中央的重大战略支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款专用、精准直达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同时,特别国债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的资金约束,有助于扩大短期有效需求的同时增强发展后劲。此外,未来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助于改善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
专家指出:“我们判断,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会计入财政赤字率,约相当于2023年126万亿的名义GDP规模的0.8%,这意味着今年实际目标赤字率会在3.8%(3%+0.8%)左右,也与去年计入1万亿增发国债后的目标赤字率基本相同,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则进一步上升。”这显示2024年财政政策总体上保持稳增长取向,能够保障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造成的影响,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罗志恒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它能够扩大总需求,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形成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工程,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中央和地方的债务结构,降低了的债务风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超长期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释放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好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号。
二、【知识链接】
超长期特别国债,里面包含了三个关键词,超长期、特别、国债。所谓超长期,指的是期限。在债券市场上,一般认为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利率债为“超长期债券”。和普通国债相比,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它发行的年限会比较长,那么这样其实减缓了这种中短期还款的压力,又会拉长了整个它的资金发挥作用的周期。能看出我们财政政策的工具包在进一步丰富,对用好政策空间,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效应是积极的。所谓“特别”,说的是资金用途,它是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资金需要专款专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所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而且“今年要先发行1万亿元”,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债,就是字面意思,它是国家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所以也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深度思考】特别国债指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的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1998年,财政部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资本金;2007年,财政部发行约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2017年,部分2007年发行的国债又进行了定向续作。和普通国债、专项国债等相比,特别国债特点也比较鲜明。比如,特别国债不用经历民间融资这一步骤,其收入与支出同时进行,相当于政府凭空增加了一笔信用;特别国债一定是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实施特殊的政策,不允许随意调配。
三、【教材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4.我国是共产党领得到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5.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
6.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的内在要求。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政府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是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体现。
7.政府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我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一万亿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创造需求,需求刺激经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8.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见的经济手段之一。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加大财政赤字力度,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增长作用。
9.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决定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决定权,发扬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0.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到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协调,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2.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研究、部署、决策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了科学思维最求认识的客观性。
1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党和政府作出的决策,体现了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
14.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研究、部署、决策增发一万亿国债,实施中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15.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有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党和政府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16.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思考认识对象。党和政府用动态性思维和矛盾运动的观点,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和灾情动态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遵循了我国经济变化发展的规律。
17.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共中央对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科学分析;在分析基础上顶层设计,整个决策的过程坚持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8.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之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否则,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这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其风险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19.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在党和政府作出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的决定,首先对我国经济形势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形成一种直观的整体认识,属于感性具体,在各种措施中通过科学的思维抽象等重要环节,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而上升到思维具体,把握我国经济各个方面整体本质和规律。
20.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党和政府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决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辩证分析;
21.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增发一万亿国债的决策,预期产生积极作用是超前思维预测性的体现,呈现出“事先得知”的特征。
四、【母题探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试题全国卷Ⅰ13) 2016年9月,某省探索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债券,用于弥补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资金缺口。该债券首期额度5亿元,社会资本认购高达35亿元。以发行债券方式支持扶贫,可以:
A.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
B.减少政府扶贫资金的支出
C.拓宽扶贫资金的筹措渠道
D.促进扶贫资金的精准运用
2. 逆回购是央行接受债券质押,向市场借出资金的一种市场金融行为。2017年4月19 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400亿元7天期、200亿元14天期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假如不考虑其他因素,此举释放的市场信息是:
A.调节货币供应,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
B.引导利率上行,激发企业的投资需求
C.宽松货币供应,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
D.稳定利率水平,保障居民的储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