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常考名言 成语谚语 诗词解析!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0

    名言66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 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11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导实践的进程;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解析: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这句话里的基础” 指的就是实践。

     

    16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 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1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这句话 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 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 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 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2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27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 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解析: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 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3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 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32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 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自觉选择 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3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 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解析:这句话表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 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 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 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4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 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 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 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4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 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5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5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 验作用。

     

    54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5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 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57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 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 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6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2治大国如烹小鲜。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及

     

    63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 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 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64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6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2010314日,温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两岸是兄弟,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

     

    6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成语谚语62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 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 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 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 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 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 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 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18、瞎子摸象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它告诫我们看事 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杞人忧天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

     

    20、声东击西

    解析: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1、买椟还珠

    解析: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

    解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又如,东 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23、讳疾忌医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 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它的错误 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观、普遍性,故而我们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

     

    26、怨天尤人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

    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

    解析: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30、依葫芦画瓢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违背了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31、盲人骑瞎马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欲速则不达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 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34、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3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3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 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3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3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4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4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4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 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

     

    45、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解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这句话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 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 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8、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解析:这句话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5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 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另外这个成语也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

     

    5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寓意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 本质。

     

    5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解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 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又如,孟 母三迁同属此义。

     

    55、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解析:这句话表明时间的特点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转性。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也 是这个道理。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 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属此类。

     

    5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析:这句话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解析:这句话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解析:这句谚语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 功。

     

    60、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解析: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山腰点桐,山下务农等谚语都体现这个原理。

     

    61、《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 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解析: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析: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 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诗词20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 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 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 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 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 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 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也是这个道理。

     

    1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解析: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析: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上一篇:2024届高考政治常考时政
    下一篇:高考命题、答题、阅卷的20个套路,2020-2024教育部近5年高考命题内容和方向汇总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标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