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必修3《政治与法治》复习重点
    发布时间:2024-05-16浏览:0

    一、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人民民主);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形式—两会(国家层面)--人代会和政协会、两委(基层层面)—党委会和村(居)委会

    二、重点考点

    第一部分: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先进性:(1)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2)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法宝。(3)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领导:1)党是执政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宪执政(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的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二部分:人民当家作主

    1.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参与——村(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非基层国家政权);内容——参与村(居)委会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人民直接当家自主的有效途径等。

    基层民主自治:两个机构——村委会、居委会(这是组织形式不能创新,但实践形式、管理形式可以创新)、三治相结合——自治、德治和法治,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村(居)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结合,四共——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五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法治政府:①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②要求: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③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对工作人员要求)。

    ④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

    3.人大:两主体,一原则:人大代表一人大一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

    【人大代表】职权:①提案权  ②审议权  ③质询权  ④表决权;义务、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帮助政府推进工作;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

    ①人大和人民 ②人大与“一府、两院、一委”(横向国家机关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委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纵向国家机关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民族关系: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四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部分: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国家: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具体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要求(需要加强推进宪法实施与监督、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意义(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3.法治政府:内涵(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意义(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4.法治社会: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表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意义(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法治社会建设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立法 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标准(①体现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的良法。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具体做法(要依法立法——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第二:严格执法 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②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

    第三:公正司法 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要求(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第四:全民守法 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具体要求(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如何推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下面从不同主体来把握      

    主体

    措施

    意义

    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水平。

    人大

    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政府

    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人民

    公民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院依法行使检察权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上一篇:【学习资料】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答题模板
    下一篇:【政治备考】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2024年4月年国内考察热点知识素材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标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