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基地

  • 思政学科基地

  • 高考前回归教材非常重要!
    发布时间:2024-05-31浏览:0

    学生无论是平时做作业前,还是参加月考,或是半期考试,或是期末考试,或是诊断考试,或模拟考试,甚至是高考前,回归教材都显得十分必要而重要。那么,回归教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回归教材

    1.高考命题改革要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及相关理念的落实。

    2改革中的高考命题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

    3.近几年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回归教材,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1.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

    2.在操作上,强调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1)高考和教材的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

    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

    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

    4)中学最容易忽视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

     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三、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

    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

    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根源”,如2023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

    四、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做到神似形异

    1.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

    2.形异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

    五、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1.现在有些学校在备考中仍然是一遍一遍地过教材,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2.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3.要求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

    六、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

    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

    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

    3.在评判试题是否超标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一定要记住:回归教材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

    回归教材是一定要看书的,但是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七、回归教材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里说的教材,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课本和按知识点分类的参考书。

    1.在需要的时候回归教材,不是为了回归教材而回归教材。高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必须要回归教材。

    那什么时候需要呢?在做错题目的时候,基本知识有遗忘的时候,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总结归纳的时候,以及不想大量刷题的时候等等。

    2.回归教材要有目的

    回归课本的目的要么是搞懂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要么是为了温习某种方法,要么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必须奔着一个目的而来。不能听老师同学们都在说回归教材,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那就不对了。

    3.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

    其实高考中8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教材中。

    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地方。

    回归教材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告诉你一个方法,拿着教材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争取一次到位,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重复记忆。

    八、回归教材的具体方法

    复习时如何用好教材?       

    1.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深入、充分研究、理解和把握教材,把教材“看透”。

    2.敢于超越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化教材,与时俱进补充更新教材相关内容,把教材“用活”。

    3.正确使用教材:既要重视正文内容,也不能忽视辅助文内容,相关链接、专家点评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探究与分享的案例也可以作为高考命题情境或者命题参考,把教材“用好”。

    4.吃透教材的四大步骤:

    1)研究目录。

    2)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在看各部分章节的时候务必要保证一字不落。同时,要把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以区分不同的理解难度。

    3)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4)最后冲刺阶段要再次回归目录,形成整体感,做题的时候更加有全局性,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盲区,抓紧补习。

    5.研读教材应避免两大问题:

    1)研读教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鲜感和跳跃式阅读。关于缺乏新鲜感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在教材上不断地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把一些考题简单地标记在教材上,这样每次看教材的时候都会感到有新的收获。

    2)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能跳跃式阅读,即遇到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就一字不看,这样非常容易造成知识盲区。一旦考到了被忽略的内容,就会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在高考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九、回归教材的具体方法

    学习的顺序应该为:先看教材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看有关这部分的参考书,然后做针对这部分的练习题,然后再回头看教材,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循环往复。

    1.从题目到教材

    回归教材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

    用一句话总结: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然后按照知识板块分类,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教材,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

    这叫做从题目到教材。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

    2.从教材到题目

    按照教材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要把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

    3.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教材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可以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前去做,分章节内容进行梳理。

     


    上一篇:【教学研究】复习课怎么上?
    下一篇:2024届高考政治核心必备知识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长风采

    校园风光

     

    东瓯快讯

    校园动态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初中部

    高中部

    校本研训

     

    德育之窗

    初中部

    高中部

    校园安全

    垃圾分类

    党团建设

    党建园地

    团旗飘飘

    教工之家

     

    师生风采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招生报名

    招生动态

    文化建设

    教育品牌

    办学目标

    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

    一训三风

    校标释义

    校歌

     

    思政学科基地

    思政学科基地

     

    联系我们